共赴开放之约 共享美好未来——写在第五届中国
每年这个时候,一艘艘海上巨轮、一架架货运航班、一趟趟中欧班列,满载全球好物,跨越大洲大洋,抵达共同的目的地——中国上海。
每年举办、时间不变、地点不变,5年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全球客商心中一座定时亮起的灯塔,一个如期而至的约定。
(一)
11月5日,第五届进博会又将准时启幕。
此刻,世界经济的阴霾依然沉重,不确定性如迷雾般笼罩,这份“准时到来”,意义再清晰不过。“进博会让全世界确信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欧莱雅集团北亚及中国首席财务官庞必得说。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2018年诞生,就带着“向世界开放市场”的满满诚意而来。首届展会,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600多家参展企业,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共同见证了这个开放舞台的魅力与活力。
即便疫情在全球肆虐,约定不曾中断。过去几届进博会,为了参展,有的境外展商需要来回隔离多日,有的曾因航班中断只能在闭幕前一天抵达展馆,但依然毫不犹豫踏上旅程,他们说:“值得!”
进博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首届进博会上的承诺,中国说到做到。
看,第五届进博会上,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回头率近90%。跨国企业“来了又来”,正是对中国始终坚定履约、开放大门的最好回响。
疫情以来,坚持在线下举办的全球经贸盛会少之又少。那么,进博会年年举办的信心和定力从何而来?
放眼国内,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先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GDP突破11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18.5%。充足的防疫保障、向好的经济前景,让展会各方安心。
举目全球,开放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大潮势不可挡。观察进博会的老朋友,会发现不少企业的展位面积在不断扩大。据统计,前4届进博会参展企业累计意向成交额达2700多亿美元。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时代潮流的最好见证,也是进博会越办越好的底气所在。
进博会,是全球客商与东道主中国一年一度的“双向奔赴”。
(二)
老朋友如约而至,新朋友慕名而来。进博会给四海宾客带来了什么?
一个盛大的展示舞台——“在进博会,你会感到‘未来已来’。”曾有专业观众这样形容。能飞的汽车、会垃圾分类的机器人、3D打印的面膜、最细最短的注射针头……每届进博会上,参展企业都拿出“看家本领”,以最尖端的科技、最优质的商品,赢得各方客商瞩目,使进博会成为全球智造的精彩盛宴。
一扇超大的交易窗口——每届进博会只有短短6天,但走下展台,这些全球好物往往第一时间出现在电商平台,出现在中国消费者家门口的商场超市,出现在这个制造大国的厂房车间。5年间,依托进博会“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进博展品变商品,溢出效应不断放大。
一块巨大的合作“敲门砖”——连续参加几届进博会,林德大中华区总裁李臻旻感触颇深:“中国聚焦‘双碳’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清晰,进博会让我们看到中国绿色低碳市场的新机遇。”接触中国消费者、收获合作伙伴,进博会为参展商打开“机遇之门”,感知中国市场的无尽潜力。
伴随历届进博会,一家家外企完成在中国的身份转换,从“头回客”到“常驻客”,从“来中国市场看看”到“以此为家为业”。
有人也许好奇:进博会为什么“能”?
这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强劲磁力。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恐怕没有哪一家立志全球化的企业愿意抛开如此庞大的市场、舍得放下960多万平方公里之上的璀璨星空。正如强生中国区负责人所说:“我们在中国未来的成功会决定我们未来在全球的成功。”
这是消费升级带来的奔涌活力。从解决“有没有”到注重“好不好”,中国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球企业提供发展良机。车厘子、植物肉、智能咖啡机、美妆“黑科技”……搭乘进博会快车,参展商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订单或合作邀约,收获中国开放的累累果实。
这是“中国制造”“中国创新”与中国市场的激荡共振。创新、生产要素和市场,对于企业的成功缺一不可,而中国刚好都具备。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最齐全的产业门类。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持续向上,今年升至第11位,已成为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通过参展进博会,不少外企以这样的路径融入中国:先是拿订单拿到“合不拢嘴”,继而发现更多商机,在中国建工厂、做研发,投资兴业。
五洲交汇,万商云集;中国搭台,各国合唱——进博会背后的中国经济如一片大海,风景无限,动能无限。
(三)
进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平台,也是中国坚持扩大开放的生动写照。
这是进博会上的庄重承诺——
“中国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中国将继续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愿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将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一项项实招,无不赢得热烈掌声。
“计利当计天下利”。从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到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到连续5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中国敞开胸怀拥抱世界,释放对外开放红利,促进中外市场相通、产业交融。就在一周前,中国公布了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外商信心更足、预期更稳。中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快速上升至31位,与一些发达国家大致相当。
扩大在华投资规模、推出全球旗舰店、成立区域总部……在各大经济体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当下,外企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投出信任票。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37.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6%,折合1553亿美元,增长18.9%。
“最重要的不是看外资企业说了什么,而是看他们做了什么,特别是看他们把钱投到哪里。”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这样评价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四)
一个多月前,距第五届进博会开幕还有50天,松下、蔡司、斯凯奇、德国海外商会等数十家企业和机构就早早签约,提前锁定了第六届进博会的“入场券”。
实际上,每年进博会举办的短短6天,也是招展处最忙碌的时候。洽谈签约之余,不少展商会当场签下来年的展位,更有展商直白道出“只要进博会一直开,我们就一直来”。
为何如此坚定?
“我当然想来赚钱,但更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不要对未来丧失信心。”
“在进博会,我们交换的是一起往前走的信念。”
“每年展会,都有秋收般的满足,以及对来年光景的期盼。”
……
当世界经济遭遇重创、当人们生活还未如常,不论什么国别、民族和肤色,每个人的愿望是相通的。
进博会,就承载了这春天般的希望和向往。南非中国问题专家谭哲理撰文写道,疫情背景下,进博会的面对面交易也意味着增强人们的信心,并为实现疫后复苏共同努力。
“四叶草”里,先期到达的中外客商早已忙起来。“工作排得满满的,相信这次还会满载而归。”新西兰乳业企业纽仕兰研发总经理罗伊·范登克说。翘首以盼的一次次见面和握手,正等待“一触即发”。
就这样,带着惊喜、饱含期待,进博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一年一次的美好约定。透过进博会,国际社会看到的是开放合作的灿烂图景,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与担当。
正如中国向世界宣示的那样:
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 婕 徐佩玉 )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cofco-property.cnhttp://www.cofco-property.cn/news/gushifenxi/1342.html